联系我们

  • 公司:埃格霖水泵(江苏)有限公司
  •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霞光里3幢15号
  • 电话:400 009 8838
  • 传真:025-85993370
  • 手机:13951030493
  • 邮箱:eglinpumps@163.com
  • 网址:www.eglinpumps.com

2022年,17家省级环保集团的冰与火

2023年01月14日

2022年已悄然过去,“动态清零”的三年终于过去了。虽然短期内“阴-阳”转变的过程很难受,但总体上我们在翻开新的篇章。

时间又到了历史转折点,Z近能看到各方面重启和复苏的迹象,动作快的已经在积极开展年度复盘和规划了。

2022年对于环保行业是艰难的一年,疫情的第三个年头是出乎意料的,对整个行业造成了无差别的打击,不管企业大小,是国企还是民企。

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很有必要把手上的牌和牌桌上的局面盘点一下。

进入12月以来,青山研究院即展开了针对环保行业的2022年度大型选题的策划,主要是为了帮助青友回顾和把握过去这一年,接下来这个年度大型系列选题会陆续通过青山产业评论发布,请大家保持关注。

今年的年度大型选题会更多地聚焦市场和企业的深度剖析,上一篇文章主要对债务暴雷企业进行了复盘总结,本篇主要针对省级环保集团2022的业绩表现展开。

各省(含直辖市、自治区,为行文及阅读方便,下文统称省)组建“环保集团”是近5年环保行业的一个典型现象,各方对此有很多解读,对现象中的集团公司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文所指省级环保集团是指在十九大前后,各省出于统领一方环保事业而打造的独一家的超级环保平台,且这一举措是各省未来一阶段(“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项。

统计下来,这样的环保集团目前共明确了19家,其中有17家已经成立,分别来自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宁夏、广东、广西、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山东、黑龙江、青海17地,另有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将成立,福建省生态环保集团组建在2021年释放出官方信号,本文主要针对已经成立的17家就2022年业绩状况展开。

关于本文数据统计的声明:业绩情况主要根据各家环保集团2022年度公开的中标信息统计,包括各家集团旗下子公司的中标数据,其中难免存在因为统计口径不同而产生的数据偏差,存在差异的数据以所涉及企业或者官方数据为准,本文所提供数据仅作为了解市场状况的参考。


01

资源天成,大单开道

在统计过程中,有一个Z显眼的数据,即17家环保集团中有14家有大单,数额少则数千万、多则二十多亿,且Z大中标基本上占了全年中标总额的一半以上。

单个标的数额Z大的两个分别由广东省环保集团、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中得,金额分别为27.5亿、25.3亿,其中山西低碳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份组建。

此外,江苏、云南、陕西、广西、四川、重庆、江西、内蒙古等各省的环保集团均有亿级大单收入囊中,这8省中除了陕西、江西,其余各省的环保集团均组建于近三年。

总体上,在这些环保集团身上能看到“出道即巅峰的贵气”和“开单吃三年的豪气”。当然,放眼如今的环保行业,也就国央企身上能看到这种“富贵气”了。

吃下大单是工程和运营类环保企业实现跨越的必经之路。攻克亿级项目是环保企业从EPC时代跨越至PPP时代的一道坎,过去数年行业近乎所有的重大变革均由此展开。

过去一段时间各路企业都想跨过这道坎,但结果非常明朗,在这个方向上大胆尝试的民企几乎全军覆没,硕果仅存的头部民企也基本上在大项目的竞争上失去了优势。

抛开国民企之间的优劣之辨,环保行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环保市场大项目的较量中,国企的优势是天成的,由此就有了环保集团纷纷以大单开道的现象。

在大项目层面的市场中,国进民退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且由此产生的分化正在把国企和民企区隔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位。

当然,环保集团作为各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大潮下的重要举措,在集团组建后“扶上马送一程”的情况也是在其中的。

过去几年,环保集团的鼎鼎大名加上动辄上亿的大单,使得一众环保集团对行业产生了一种来势汹汹、所向披靡的印象,这或许也是行业对环保集团普遍的模糊认知,但这并非环保集团真实全面的情况。

应该说,现已经成立的17家环保集团优势固然显著,名声也昭彰于世,但困境同样存在,且各家的情况又互不相同。


02

同样的名头,不同的实质

环保集团虽然在国企属性和拿大单的先天优势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在诸多维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在本次统计的数据表现上,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等6省的环保集团中标数量明显高于其他省的环保集团,而剩余环保集团的中标数量仅为个位数,有3家环保集团没有中标数据。

此外,在中标的总额度、中标项目的类型等维度,各家环保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虽然17家企业都顶着环保集团的名头,但在业绩表现上完全不像是一类企业。

结合青山研究院此前对多家环保集团的深度调研,这种差异在深层次上主要来自各地环保集团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环保集团并不都是环境综合服务商,业务构成不同

17家环保集团产生于同一产业背景下,但在业务结构上各有特征,一方面部分环保集团在业务上并不包含全部门类,并非行业认为的环境综合服务商,例如,只有江苏、重庆、陕西、辽宁、内蒙古、四川、宁夏等7省的环保集团的中标数据中有全门类的环保业务,其余环保集团业务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或固废处理等方向。

另一方面,各家环保集团的业务侧重方向各不相同,有的侧重固废,如陕西、宁夏、浙江等省份的环保集团;有的侧重水处理,如江苏、广西、江西等省份的环保集团;另外有一部分则在咨询、环境监测方面业绩Z多,如重庆、辽宁、内蒙古、四川等省份的环保集团。

2、部分环保集团有前身,基础业务、企业基因不同

环保集团虽然集中出现在十九大前后,但各家环保集团并非从零开始,有的是整合了一部分环保类资产,有的则是在原来的某一经营多年的国企之上重新组建而来,有的甚至只是改了一个企业名称。

如广东省环保集团的前身是广东省广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发展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绿色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云南省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宁夏环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宁夏水投环保发展有限公司。

这就意味着一部分环保集团在较早之前就在环保某一领域有较长的经营时间,经营的模式或是做环保工程项目、或是资产管理平台、或是投资平台。

基本上可以发现,环保集团前身的基础业务奠定了其目前的主营业务,前身的早期定位以及多年积累奠定了一家环保集团的基因。

3、各家环保集团的股东及所属体系不同,资源禀赋不同

环保集团的另一个本质不同体现在股东上,因为其大股东大致决定了一家环保集团在该省国企体系中的层级和所属体系。

我们知道,各地方的国企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其中是分体系、分层级的,同时国企的管理者也对应着体制内相应的级别。体系上分为金融、交通、能源、水利、旅游、文化、农业、钢铁、建筑工程、化工等,层级上分为总公司、一级子公司、二级子公司等层级。

地方国企Z终的实控人一般为各级政府、或者是相对应的国资委、财政厅,各地方的国企基本上根植在这三个机构,层层演化、分级控制。

环保集团处在不同的层级和体系,其实质的地位、具体的管理、资源的导入会有很大不同。从大股东来看,本次统计的17家环保集团有很大不同,可总结如下:

一、由省政府、或国资委、财政厅直接控股的有辽宁、广东两省的环保集团;

二、由央企和地方国企共同持有的有江苏、内蒙古两省的环保集团,其中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持有江苏省环保集团19.6%的股份;华润环保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51%的股份,是环保集团中唯一的由央企控股的环保集团。这两家环保集团在中标数量上均处在Z高行列,显著高于其他环保集团;

三、大股东是地方省政府、或国资委、财政厅直接控股的其他国企的有江苏、重庆、陕西、四川、宁夏、广西、江西、杭州、云南、山西、湖北、山东、黑龙江等13省的环保集团,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环保集团是省内其他国企的子公司,且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未必是以环保为重点业务板块。这种情况Z为普遍;

四、只有1个股东的有重庆、浙江、云南、山西、湖北、黑龙江等6省的环保集团,有4家以上股东的有江苏、陕西、辽宁、四川、江西等5省的环保集团;

五、绝大部分环保集团的股东大概来自各省投资、金融、水利、水务、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钢铁、城投、建筑工程等各方面的大型省级国企。从这个细节能够看得出来,环保与这些领域相比是后来者、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或者直白地说是处在末流的地位,如此才至于要委身于其他体系。

如此可见,各家环保集团在资源禀赋上存在极大差异。

4、各省组建环保集团的形式不同、对环保集团的定位不同

不同的组建逻辑、资源禀赋、所属体系决定了各个环保集团在职能规划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朝着环保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的,是为了搭建一省环保体系的龙头。

大部分环保集团则更像是投资、金融、水利、水务、交通、能源、化工、物流、钢铁、城投、建筑工程这些传统国企体系下的环保业务板块,这自然会使得一些环保集团在定位乃至业务上各有侧重。

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除了水处理、固废这两个领域,大部分环保集团都做了较为显著的环境监测业务,这自然与环保集团特殊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总体上,大部分环保集团的定位、商业模式以及业务还未成熟,尚处在探索阶段。

小结:通过对17家环保集团各维度差异的对比可以发现,虽然大家都有环保集团的名头,但在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各省对环保集团的部署上,有的省份是把环保当成一体系在打造,有的则是放在了某一体系下孵化。

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环保集团只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国企的环保板块业务,并非舆论中所言的“新物种”。

事实上,在环保集团们的众多情况中,也有“尚未开始、已面临终结”的情况,详情请看下文。


03

几家欢喜几家愁,没有业绩路难走

在统计的17家环保集团中,有3家是未统计到中标信息的,分别是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

其中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是2022年6月新成立,经营时间尚不足半年,大股东为“水发集团有限公司”(持股92.5%),在环保行业较为熟知,该公司是山东省水利体系的龙头企业,也是省内综合实力强劲的特大型水务集团。

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成立于2018年11月,原始股东为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但在今年上半年,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的股东转变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青海国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此次统计中,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没有中标信息,且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关景武因为关联企业“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处在“限制高消费”状态;而“青海省通用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为“天勤泰安(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控股股东,目前显示为“失信被执行人”。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的另一家股东“青海国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则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目前的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基本上是一个单纯的投资、控股平台,股东的变更意味着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已经不再是实质意义上的环保集团。

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成立于2021年7月,目前尚未查到公开的中标信息,也未查到对外投资信息,今年7月该环保集团因未按规定公示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目前能看到的经营行为极少。

能够明显看出,青海、黑龙江两家环保集团在经营上出现了状况,青海省环保产业集团目前已经是名不符实,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迟迟不见动作,前途未卜。

除此之外,其他环保集团其实也并不全然乐观。如上文数据,在17家环保集团中,有8家环保集团中标数量为个位数,其中有6家中标数量在4个以下,去除发展早期的因素,一部分环保集团实际上是在面临如何打开市场的困境。

类似青海、黑龙江两家环保集团的情况并非偶然,环保集团已经过了政策高点、舆论高点,再往下走就要面对业绩考核了,这对目前的一部分环保集团而言并非易事,所谓资源优势并不能解决一家新组环保国企经营发展的全部问题。

分析至此,基本可以判定一部分环保集团组建的背后并没有那么深的“打造一省环保领军龙头”的布局,不排除跟风或是出于其他用意的情况。


04

“环保集团”们面对的 3 大困境

环保集团的确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类特殊环保国企,但不管其宏观政策层面的大道理多么响亮,Z终还是要俯身面对团队建设、企业管理、业绩考核、市场开拓等具体的经营活动。

在此过程中,环保集团们同样要面对诸多行业困境,调研分析下来,以下3大困境Z为突出:

1、地域限制下,市场空间有限

在青山产业评论之前的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即环保行业深受地域限制的困扰。

此次对环保集团的中标数据统计同样符合这个结论,在14家有中标数据的环保集团中,广西、广东、江西、浙江、云南、山西、湖北7地环保集团的业绩100%在本省,江苏、重庆、辽宁、内蒙古4地环保集团的业绩有90%以上在本省,陕西、宁夏两地环保集团的业绩80%以上在本省,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70%的业绩在本省。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困境,且是一个远期都无法改变的困境。

各省都有庞大的环保产业群、各省都有众多的环保国企、多数省份又有各自的环保集团,而各家环保企业都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那么各家环保集团的业绩主要在省内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此可以进一步判断,每一家环保集团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若同时考虑市场总体增速的减缓,那就意味着一众环保集团面对的是一个空间有限、竞争加剧的市场。

如果环保集团无法打破地域限制同时在当地市场开拓能力欠佳,将很快面对举步维艰的境地。

2、市场竞争激烈,外有强龙、内有地头蛇

如果说地域限制决定了环保集团的天花板,那么混杂且激烈的环保市场竞争局面则会使环保集团的动作和进展变得迟缓。

可以说每一家环保集团面对的都是“外有强龙、内有地头蛇”的复杂局面。

先说强龙,虽说有地域限制,但环保行业内有一批不受地域限制、纵横环保行业多年的企业,不管是品牌知名度、还是环保专业度、又或者是资源资本上的优势,这类企业都是行业Z顶尖的,其中有央企、也有经营环保领域多年的环保名企,对于各环保集团而言,这都是不折不扣的强劲对手。

再说地头蛇,环保是一个市场混杂、集中度较低的行业,各省的状况基本如此,甚至是一省环保市场越热,行业就越发混杂,参与其中的企业就越多,其中既有民企也有各路国企、既有上市企业也有中小企业,有些国企虽然没有挂环保的牌子,但抓住机会也会参与其中,这些来自省内的各路地头蛇同样是环保集团不容小觑的劲敌。Z典型的是,在江苏这个“散装”的省份,省级环保集团还要面对比自己小一号的市级环保集团。

3、团队建设、业务成熟尚需时日

环保集团们趁势而来,虽然名头很大、背景很强,但不管是在行业龙头企业队列还是环保国企队列都是新手。

大部分环保集团都组建在近3年内,不管是团队建设还是业务开展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再强大的资源也不可能在顷刻之间堆出一个真正能统领一方的环保龙头企业。

在资源的助力下,这个进程会很快,但也不可能几年即达成,业绩规模是一个表象,对于各环保集团而言,现阶段Z重要的是团队组织等基础的搭建。

在上一篇文章《5年跟踪研究18家暴雷环保企业,这几个方面Z要命》中可以看到,团队建设以及企业管理在众多头部企业的兴衰成败中占有重要地位。


05

各省纷纷组建“环保集团”背后的真相

如上述分析,在众多环保集团中,有一部分并非基于深度的产业发展布局,仅仅是竖起了这块牌子,这究竟是为何?

一方面,环保集团产生自政策大变革浪潮之中,在强力的政策背景下,“环保集团”无疑是一块金字招牌,其中既有现时政府资源的导入,又有远期的无限畅想,这是一部分环保集团出现的真正过程。

牌子先要立起来,至于如何发展那是未来的事,据业内有关人士,甚至有沿海某省内的几大国企都想拿下“环保集团”这块牌子,看中的是一省在“环保集团”上的规划。

另一方面,在环保受到历史Z高重视的核心思想指导下,成立环保集团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项政绩。

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有部分环保集团是真正从一省环保产业更好发展出发、并且在各方面投入资源和精力经营,这类环保集团在数据表现上自然是优异的。

但总体上,“环保集团”这个现象中有跟风的成分存在,且其中大部分环保集团并非舆论中流传的那般神乎其神。

随着热潮的退去、舆论的消散,这些顶着金字招牌诞生的环保企业也开始面临业绩和经营管理的考验。

可以说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环保集团并不比其他环保国央企有更多的特殊之处,环保集团所谓的站位、资源优势或许可以在开局上带来优势,但并不能支撑集团持续的发展。

虽说在资源层面具有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一省资源的全部导入,各省的环保行业中有众多的环保企业,且国企不在少数。

环保集团是一些省份“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一项,其目的是作为龙头带动一省产业发展,但是前提是这个龙头得先培养成。

从商业以及企业经营的角度,环保集团被赋予了很大的构想,身上都承载有大而全的规划布局,但这个文章并不好做。

热闹喧嚣过后,还是要拿出业绩(政绩),除此之外都是多余动作。


06

 语

过去5年环保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环保集团”是这场变革中的一大标志性现象,但这只是变革的开始,变革的发展和后续尚待观察。

环保这个行业有非常显著的政策的一面,但也不可能脱离商业的一面,也不可能违背产业发展的规律,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同样如此。

事实上,在环保企业这个群体中并不缺这样那样的大国企、大央企,而是缺真正能给行业带来改变的企业,如果产业变革仅仅是名目、股东的变更,其实质意义微乎其微。

若要在本文提炼价值或者得到启示,我想是:回归商业本质。


声明:本文转自青山产业评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